甘遂
别名
中文名:甘遂。
英文名 :Gansui Root, Root of Gansui, Root of Kansui.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PWang。
别名:
鬼丑、陵泽、肿手花根、九头狮子草、化骨丹、肿手花、头痛主田、重泽、甘藁、陵藁、甘泽、苦泽、白泽、花、猫儿眼。
概述
本品为大戟科属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别录》记载:“甘遂,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陶弘景曰:“甘遂,赤皮者胜,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谓伪之草,非言草石之草也。”《唐本草》称:“所谓草甘遂者,乃蚤休也,疗体全别。真甘遂苗似漆。草甘遂苗一茎,茎六、七叶,如蓖麻、鬼臼叶,生食一升,亦不能利,大疗痈疽蛇毒。且真甘遂皆以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良,亦无白皮者。皮白乃是蚤休,俗名重台也。”《日华子本
草》云:“甘遂京西者上,汴、沧、吴者次。形似和皮甘草。节节切之。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山西,另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甘肃等地亦有分布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5-40cm。全株含白色乳汁。根细长,弯曲,中段及未端常有串珠状、指状或长椭圆状块根,外表棕褐色。茎常从基部分枝,下部带紫红色,上部淡绿色。叶互生;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及狭披针形,长2-9cm,宽4-10mm,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杯状聚企花序顶生,企梗5-9,基部轮生叶长圆形或狭卵形,长1.5-2cm,宽8-9mm;每伞梗常再次分叉,细弱,长2-4cm;苞叶1对,三角状卵形,长5-9mm,全缘。总苞陀螺形,长约2mm,先端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白毛,腺体4,新月形,黄色,两端有角,生于裂片之间的外缘;雄花8-13,每花具雄蕊1:雌花1,位于雄花中央,花柱3,分离,柱头2裂。蒴果近球形,无毛,灰褐色,长约2mm。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态环境
多生于草坡、农田地埂、路旁等处。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气候,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上或粘质壤上栽培为宜。
生长习性
生长周期
多年生
采收加工
春季开花前或秋季枯苗后挖掘根部,除去泥土,将根放入竹筐内,置流水河渠内,筐内放些碎瓦块或煤碴,用木棒搅拌,洗净外皮,晒干。或用硫黄熏后再晒干。
贮藏养护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形状规格
本品呈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而辣.
性味功能
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消肿散结:外用可治痈肿疮疡等症。
化学成分
根含y-大戟醇(y-euphorbol,euphol)又名大戟二烯酸(euphadienol,a-euphol),大戟醇(a-euphorbol,euphorba-dienol,euphorbol),甘遂酸(tirucallol,kanzuiol)又名20-表大戟二烯醇(20-epieuphol),20-去氧巨大戟枯醇(20-deoxyin-genol),20-去氧巨大戟萜醇-3-苯甲酸酯(20-deoxyingenol-3-ben-zoate),20-去氧巨大戟枯醇-5-苯甲酸酯(20-deoxyingenol-5-ben-zoate),巨大戟枯醇(ingenol),巨大戟桔醇-3-(2,4-癸二烯酸酯)-20-乙酸酯[ingenol-3-(2,4-decadienoate)-20-acetate],13-氧化巨大戟帖醇(13-oxyingenol),13-氧化巨大戟桔醇-13-十二酸酯-20-乙酸酯(13-0xyingenol-13-dodecanoate-20-hexanoate),甘逐萜酯A、B(kansuinine A、B),甘遂大戟萜酯(kansuiphorin)A、B、C、D。B-香树脂醇乙酸酯(B-amyrin acetate),β-谷甾醇(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糖式(sitosterol glucoside),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1,1-双(2,6-二羟基-3-乙酰基-4-甲氧基苯基)甲烷[1,1-bis(2,6-
药理作用:
泻下作用,利尿作用,引产作用,镇痛作用。
真伪鉴别
真根横切面:残存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散有类圆形、类三角形、类方形、长方形或多角形的厚壁细
胞,并有乳汁管。韧皮部宽阔,近形成层处筛管群较明显;有乳汁管。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至10
余个相聚,放射状排列;射线宽2-10余列细胞,亦有少数乳汁管分布。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类白色。
①淀粉粒单粒球形或半圆形,直径5-34u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
②无节乳管含淡黄色微细颗粒状物。
③厚壁细胞长方形、棱形、类三角形或多角形,壁微细颗粒或非木化。
④具线纹孔导管多见,常伴有纤维束。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冷浸24h,滤过。取滤液2m|,置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加醋酐1ml溶解,浆溶液置试管中,沿管壁加浓硫酸1ml,两液界面出现紫红色(检查甾醇)。
应用鉴别:
生甘遂峻下力猛,有毒,多外用。醋、甘遂,毒力有减,善逐水消肿。甘遂与大戟、芜花,三药皆为峻下逐水之品,然药力以甘遂最盛,大戟,芜花次之,毒性以芜花最烈,甘遂、大戟稍缓。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羌花善消痰癖水饮。
种植技术
(一)、用种子、分根繁殖。
1、种子繁殖:7月中、下旬播种,播前种子用冷水浸泡2-3d,拌以草木灰,穴播,按行株距25cmx15cm开穴播种。条播,按行距20cm开沟,将种子均匀播人沟内,覆土、浇水。
2、分很繁殖:3月前或秋季枯苗后结合收获,将大者入药,细小者作种用,根部一定要带有根茎的才能成活。按行株距25cmx15cm开六栽种。栽种时要将茎露出士面,覆士后浇水。
(二)、田间管理:每年松土除草2-3次,松土时要注意切勿损伤根部;遇雨季要排除积水,干旱时浇水保持士壤湿润。追肥2-3次,前期施人粪尿,后期施过磷酸钙。待苗枯萎后施厩肥或堆肥。开花时摘除花蕾。
药典标准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T.N.Liou ex T.PWang的干燥块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
【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而辣。
【鉴别】
(1)本品粉未类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球形或半球形,直径5~34u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无节乳管含淡黄色微细颗粒状物。厚壁细胞长方形、梭形、类三角形或多角形,壁微木化或非木化。具缘纹孔导管多见,常伴有纤维束。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遂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大戟二烯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
2μ,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丙酮(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和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检查】 水分 不得过12.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不得过3.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辛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9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nm。理论板数按大戟二烯醇峰计算应不低于8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大戟二烯醇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乙酸乙酯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50kHz)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Z酸乙酯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蒸干,残渣加甲醇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m,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大戟二烯醇(C3oH500)不得少于0.12%。
饮片
【炮制】
生甘遂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戊性状】
【鉴别】
【检查】 【浸出物】
【含量测定】
同药材。
醋甘遂 取净甘遂,照醋炙法(通则0213)炒干。
每100kg日遂,用醋30kg。
【性状】
本品形如甘遂,表面黄色至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微有醋香气,味微酸而辣。
【鉴别】
【浸出物】 【含量测定】 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风痰癫痫,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 0.5~1.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生用。
【注意】
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