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
别名
山大豆根,黄结,苦豆根,广豆根,南豆根,小黄连,岩黄连。
概述
本品为豆科槐属植物越南槐的根及根茎。始载于《开宝本草》。《本草图经》云:"生剑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州、万州者为佳苗蔓如豆,根以此为名叶青,经疼不凋,八月采根用。"又曰: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本草品汇精要》云:"道地宜州、果州、以忠、万州者佳。"《药物出产辨》云:“产广西南宁、百色等处。"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广西、贵州、湖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
形态特征
越南槐,小灌木,高1-2m。根圆柱状,根皮黄褐色。茎分枝少,密被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片11-19,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2.5cm,宽0.5-1.5cm,顶端小叶较大,先端极尖或短尖,基部圆形,上面疏被短柔毛,背面密被灰棕色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长12-15cm,密被短花;花萼阔钟状;先端5裂;花冠黄白色,旗瓣长于旗瓣,基部具三角形耳,雄蕊10,离生;子房具柄,圆柱形。荚果密被长柔毛,种子间成念珠状。种子3-5颗,黑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900-1100m的山地和岩石缝中。
生长周期
一年生
采收加工
8-10月采收,晒干。
形状规格
本品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存茎基,其下着生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常有分枝,长短不等,直径0.7-1.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性味功能
功能主治:
苦,寒,有毒。归心,肺,胃经。具有清火解毒,消肿止痛功效。用于咽喉牙龈肿痛、肺热咳嗽烦渴、黄疸、热结便秘症状。
化学成分:
根含总生物碱约0.93%,其中苦参碱(matrine)0.52%,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0.35%,以及微量的臭豆碱(anagyrine)和甲基金雀花碱(methylcytisne);并含槐果碱(sophocarpine)。黄酮类化合物有紫檀素(pterocarpin)和I-三叶豆高丽槐甙(l-trifolirhizin,l-maackioin-β-D-glucoside),后者经酶水解得|-高丽槐素(l-maackiain),均为紫檀素类化合物,有抗癌作用,其作用甙比甙元强,右旋体比左旋体
强。另含山豆根素(sophoranone)、山豆根查耳酮(sophoradin)、山豆根色烯素(sophoranochromene)、山豆根色烯查耳酮(sophoradochromene)、山豆根色烯素(sophoranochromene)、山豆根色烯查耳酮(sophoradochromene)、山豆根色满素(2-[{3'-hydroxy-2',2'-dimethyl-8'-(3-methy-2-butenyl)}chroman-6'-yl]-7-hydroxy-8-(3- methyl-2-butenyl)chroman-4-one)、山豆根苯并二氢呋喃素(2-[{2'-(l-hydroxy-l- methylethyl)-7'-(3-methyl-2-butenyl)-2',3'-dihydrobenzofuran}-5'-yI]-7- hydroxy-8-(3-methyl-2-butenyl)chroman-
4-one)、大豆素(daiazein)、山豆根苯并吡喃素(2-[(7'-hydroxy-2'-dimethyl-2H-benzopyran)-6'-yl]-7-hydroxy-8-(3-methyl-2- butenyl)chroman-4-one)、4',7-二羟基-6,8-双(3-甲基-2-丁烯) 二氢黄酮(4',7- trihydroxy-6,8-bis-(3-methyl-2-butenyl)flavanone)、2',4',7-三羟基-6,8-双(3- 甲基-2-丁烯)二氢黄酮(2',4',7-trihydroxy-6,8-bis-(3-methyl-2-butenyl)flavanone)、山豆根新色烯查耳酮(6-[3-(2',4' - dihydroxyphenyl)acryloyl]-7-hydroxy-2,2-dimethyl-8-(3-methyl-2-butenyl)2H-benzopyrane)、山豆根新色烯素(2-(2',4'-dihydroxyphenyl)-8,8-dimethyl-10-(3- methyl-2-butenyl)-8H-pyreano[2,3-d]chroman-4-one)及柒料木素;其所含酚性物质,水解得咖啡酸和长链醇(CnH2n+1OH,n=20,21,23,24,25,26)其中以C26为主,占72.4%;此外,尚含羽扇豆醇、β-谷甾醇、维生素C和维生素B1。有报道,中性多糖由D-半乳糖和D-葡萄糖组成,其分子比为1:1。
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抗溃疡作用,抗菌作用。
真伪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排列整齐。皮层窄,细胞切向延长,有的含草酸钙方晶;含晶细胞较周围薄壁细胞小,可见2-4个含晶细胞呈切向相聚。韧皮部宽广;韧皮纤维多成束或单个散在,有的纤维束周围细胞含方晶,形成晶纤维;筛管群于韧皮部内侧较明显;韧皮射线明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较韧皮部稍窄;木射线宽1-多列细胞,细胞壁稍厚,具纹孔;导管多个相聚单个散在,常含黄棕色树脂块,其周围有木纤维束。
粉末鉴别:淡黄色或黄棕色。
①纤维及晶纤维及晶纤维无色或黄棕色。纤维细长,常扭曲,直径11-31μm,少数膨大约至54μm,壁极厚,非木化,初生壁与次生壁易分离,表面有纵裂纹。晶纤维的含晶细胞壁不均匀木化增厚。
②含晶厚壁细胞类圆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壁极厚,木化,内含草酸钙方晶,有的细胞分隔,含2-3个方晶。
③草酸钙方晶类方形、萎形或多面形,直径9-33μm,长18-37μm。此外,有少数石细胞、网纹及具缘纹孔导管、木栓细胞、淀粉粒等。理化鉴定:
1、用10%氢氧化钠液滴于药材表面,颜色由橙红色变为血红色,久置不褪色。(色素反应)
2、取本品粉末0.5g,加70%乙醇1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1%盐酸溶液5ml溶解,滤过,滤液分置两支试管中,并分别滴加:①改良碘化铋钾试液,产生红棕色沉淀;②碘化汞钾试液,发生黄白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药典标准
本品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的干燥根和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性状]
本品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存茎基,其下着生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常有分枝,长短不等,直径0.7~1.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鉴别]
(1)本品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至10数列细胞。栓内层外侧的1~2列细胞含草酸钙方晶,断续形成含晶细胞环,含晶细胞的壁木化增厚。栓内层与韧皮部均散有纤维束。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射线宽1~8列细胞;导管类圆形,大多单个散在,或2至数个相聚,有的含黄棕色物;木纤
维成束散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少数含方晶。
(2)取本品粗粉约0.5g,加三氯甲烷10ml,浓氨试液0.2ml,振摇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山豆根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苦参碱对照品、氧化苦参碱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1~2μl、对照品溶液4~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浓氨试液(9: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斑点。
[检查] 水分不得过10.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6.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氨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异丙醇-3%磷酸溶液(80: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nm。理论板数按氧化苦参碱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苦参碱对照品、氧化苦参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分别制成每1ml含苦参碱20μg,氧化苦参碱150μg的混合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三氯甲烷-甲醇-浓氨试液(40:10:1)混合溶液50ml,密塞,称定重量,放置30分钟,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30分钟,再称定重量,用三氯甲烷-甲醇-浓氨试液(40:10:1)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40℃减压回收溶剂至于,残渣加甲醇适量使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苦参碱(C15H24N2O)和氧化苦参碱(C15H24N2O2)的总量不得少于
0.70%。
饮片
[炮制]
除去残茎及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类圆形厚片。外表皮棕色至棕褐色。切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苦参碱(C15H24N2O)和氧化苦参碱(C15H24N2O2)的总量不得少于0.60%。
[鉴别](除根横切面外)
[检查]
[浸出物]
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
[用法与用量]3~6g。
[贮藏]
置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