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母

2025-01-09 14:00:37 内容管理员 3

别名

中文名:火炭母

拉丁文名:Herba Polygoni Chinensi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chinense L

别名:

火炭毛、乌炭子、运药、火炭母、山荞麦草

概述

本品为蓼科蓼属植物火炭母草的地上部分。

产地分布

本品产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浙江等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长达1m。茎近直立或蜿蜒,无毛。叶互生,有柄,叶柄基部两侧常各有一耳垂形的小裂片,垂片通常早落;托叶鞘通常膜质,斜截形;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5-10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全缘,两面均无毛,有时下面沿脉有毛,下面有褐色小点。头状花序排成伞房花序或圆锥花序;花序轴密生腺毛;苞片膜质,卵形,无毛;花白色或淡红色;花被5裂,裂片果时增大;雄蕊8,花柱3。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光亮。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

生于山谷、水边、湿地。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切忌干燥和大雨冲刷。土壤以疏松、肥沃的腐叶土最宜。

生长周期

一年生

采收加工

7-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形状规格

茎扁圆柱形,有分枝,长30-100cm,节稍膨大,下部节上有须根;表面淡绿色或紫褐色,无毛,有细棱;质脆,易折断,断面灰黄色,多中空。叶互生,多卷缩、破碎,叶片展平后呈卵状长圆形,长5-10m,宽2-4.5cm,先端短尖,基部截形或稍圆,全缘,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近无毛;托叶鞘简状,膜质,先端偏斜。气微,味酸、微涩。以叶多、色绿者为佳。

性味功能

辛,苦,性凉,有毒。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的功效。用于痢疾,泄泻,咽喉肿痛,白喉,肺热咳嗽,百日咳,肝炎,带下,癌肿,中耳炎,湿疹,眩晕耳鸣,角膜云翳,跌打损伤等症状。

化学成分:

叶中含有β-谷自醇 (β-sitosterol) ,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并没食子酸(ellagicacid) ,没食子酸(gallic acid),3-0-甲基并没食子酸(3-O-methylellagic acid),山柰酚-7-O-葡萄糖甙(kaempferol-7-O-glucoside),山柰酚-3-O-葡萄糖醛酸甙(kaempferol-3-O-glucuronide)[1]。

药理作用:

抗菌的作用,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对平滑肌和骨骼肌的作用,降压的作用,中枢抑制作用。

真伪鉴别

理化鉴别:取本品粗粉约5g,加乙醇50ml,置水浴上回流30min,稍冷,加活性炭少量,滤过,滤液浓缩至约5ml。取滤液2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5滴,置水浴中加热3min,显橙色或橙红色。取上述滤液点于滤纸上,干后,置紫外光下观察,显黄色荧光,再喷以1%三氯化铝的乙醇溶液,荧光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