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膘
别名
鲢、鳀、鱼白、鳔、鱼胶、白鳔、鱼脬、鏇胶。
概述
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或鲟科动物中华鲟、鳇鱼)等的鱼鳔。
产地分布
大黄鱼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小黄鱼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黄姑鱼、鱼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中华鲟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及长江、黄河、钱塘江等流域。鳇鱼分布于东北,黑龙江流域尤为多见。
形态特征
1、大黄鱼:又名大黄花鱼、大鲜、黄花、桂花黄鱼、黄瓜、红瓜、金龙、黄纹、大仲、红口丝。体侧扁,一般体长为40-50cm,大者长达75cm。头较大,具发达粘液腔。吻钝尖,有4个吻孔。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圆凸。口前位,宽阔而斜,下颌稍突出,牙细尖,上颌牙多行,外行牙稍扩大;下颌牙2行,内行牙较大。颏部具4个不明显小孔。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端有一扁棘,鳃孔大,鳃耙(8-9)+(16-18),细长。头部和体的前部被圆鳞;后部被栉鳞。侧线鳞56-58。背鳍鳍条部及臀鳍鳍膜上被小圆鳞。体侧下部各鳞片均有一金黄色皮腺体。背鳍Ⅷ-ⅨX,I-31-34,连续,起点
在胸鳍基部上方。臀鳍Ⅱ-8,第2鳍棘较长。胸鳍15-17。尾鳍楔形。鳔大,前端圆形,两侧具侧枝3133对,每一侧枝最后分出的前后两小支等长,且互相平行。耳石梨形。体背面和上侧面黄褐色,唇橘红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腹面金黄色。
2、小黄色:又名花鱼、大眼、黄花鱼、古鱼、小黄花、小鲜、叫叫儿、厚鳞仔、小黄瓜。体侧扁,一般体长23-26cm,大者可长达50cm。外形与大黄鱼近似。主要差别如:鳃耙10+(8-20)。侧线鳞50-62,背鳍IX-X,I-31-36。臀鳍I-9-10。鳔大,前部圆,两侧具侧枝26-32对。每一侧枝最后
分出的前、后两小支不等长;后小支短,前小枝细长。耳石梨形,较小。体黄褐色,唇橘色,各鳍灰黄色,腹面金黄色。
3、黄姑鱼:体侧扁,长一般为21-35cm,大者可达40cm以上。头中大,稍尖突。吻短钝,吻有小孔5个。眼中大,上侧位。口中大,亚前位,斜裂。下颌稍短于上颌,上颌牙细小,外行牙较大;下颌内行牙较大。颏部具小孔5个,中间小孔无皮突。鳃孔大,鳃耙(5-6)+(10-14)。头的后部及体均被栉鳞,侧线发达,侧线鳞51-53。背鳍X,I-28-30.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臀鳍Ⅱ-7,第2鳍棘粗大。胸鳍尖长。尾鳍楔形。体背侧灰橙色。背侧有许多深灰色波状条纹,斜向前下方,但不与侧线下方条纹相连。背鳍鳍棘上部暗褐色;鳍条部边缘黑色,每1鳍条基底有1个黑色小点。胸鳍、腹鳍和臀鳍均橙黄色。腹面银白色。
4、鱼:体侧扁,长一般为45-55cm。大者达80cm。头中大,较尖突。吻短,钝尖。眼中大,上侧位。口大,前位,上下颌约等长。上颌外行牙扩大,犬牙状;下颌内行牙扩大,亦犬牙状。颏孔4个。前方2孔细小;后方2孔裂缝状。鳃孔大,耙6+(9-11)细长。吻部和鳃盖骨被小圆鳞,体被栉鳞。侧线鳞50-54。背鳍Ⅶ-IX,I -28-31,连续,起点于胸鳍基上方。臀鳍Ⅱ-7-8,第2鳍棘较长。胸鳍尖长。尾鳍楔形。鳔大,圆锥形,具34对侧肢,交叉成网状。耳石长圆形。体灰褐带紫绿色,背鳍棘上缘黑色;鳍条部中央有一黑色纵条纹。胸腋部上方有1个暗斑。其余各鳍灰黑色。口腔浅灰色,腹部灰白。
5、中华鲟:又名鲟鱼、苦腊子。体延长,可达2m以上,背部略弯而腹面平直。吻近犁形,基部宽厚,顶端尖,略向上翘。头部被有光滑骨板。口下位,成一横裂,上下唇不发达,有细小乳突,吻部腹面中央有吻须2对,等长,平行排列。眼小,鳃孔大,鳃耙薄而尖,约22枚。两侧颌部各有1块骨板。体
被骨板5行,纵列,背部正中一行较大,在背鳍前有8-14块;后有1-2块,体、腹侧面各2行,体侧骨板24-37块;腹侧骨板8-15块。另在臀鳍前后各有1-2块,尾上叶有棘状骨板1行。其他部分光滑无鳞。背鳍54-66,位于臀鳍上方。胸鳍发达,着生于腹面,臀鳍32-41。尾鳍歪形,上叶发达。体背、头部、鳍均为青灰色,腹面白色。
6、鳇鱼,又名鱼。体长约2m,大者可长达5m以上。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前端略向上翘,头部表面被有多数骨板。口宽大,弧形下位,前方有吻须2对。眼小,距吻端较近。左右鳃膜彼此相连,并向腹面伸展。体被萎形骨板5行,骨板上有尖锐微弯的棘,背行骨板较大,黄色,10-16块:体侧骨板黄褐色,32-46块:腹侧骨板8-12块;腹鳍基部后有不太明显的骨板1-2块。其他部分光滑无鳞。背鳍43-57,后位;臀鳍26-36,起点在背鳍的后部下方;尾鳍歪形,上叶长而尖。体背青黑色,两侧黄色,腹面灰白色。
生态环境
1、大黄鱼:为暖温性回游鱼类。栖息于60m以内近海的中下层。喜集群,食性广,主要摄食小型鱼类、节肢类等动物。能发声,生殖期更盛。一生能多次产卵,产卵场均在河口附近或岛屿、内湾近岸浅水区。产卵期分春秋二季。怀卵量一般为20万-50万粒,卵浮性,球形,径1.19-1.55mm,有无色油球1个。秋冬季随水温下降。鱼群向南回游越冬。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
2、小黄色:为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软泥或泥沙质海底。食性广。能发声,在生殖期常发出“沙沙”声。生殖期在北方海区于4-5月间产卵,怀卵量平均为7万-15万粒,卵浮性,球"咚咚”形,直径1-1.45mm,有油球1个。秋未冬初,鱼群南下作适温回游。我国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
3、黄姑鱼:为近海中下层鱼类,以底栖动物和幼鱼为食,有明显的季节性回游,于生殖期4-6月,由外海游向近岸产卵。怀卵量为51万-174万粒,卵浮性,球形,卵径0.84mm,有透明油球1个鳔能发声。生殖期叫声较大。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4、鱼:为暖温性地层鱼类。栖息于水深15-70m、底质为泥或泥沙海区。主食小鱼、虾及虾蛄等。有南北回游习性,每年4-5月,从深水游向近岸作生殖回游,产卵期5-8月,怀卵量70万-200万粒。产卵后,分散索饵,生长迅速。冬季南下向外海深水区越冬。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5、中华鲟:为近海和大江底层鱼类,回游性或半回游性。5-6月间喜群集河口,主食动物性食物。性成熟需10年左右,10-11月溯江产卵,怀卵量约120万粒,卵膜青灰色,径约3.6mm,稍具粘性,成熟卵近黑色,甚为名贵。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及长江、黄河、钱塘江等流域。
6、鳇鱼:为江河中下层鱼类,多栖息于两江汇合、支流入口及急流漩涡处,捕食其他鱼类。性成熟迟,需17-20年,5-6月为产卵期,溯江产卵,卵深灰色,产卵约150万粒。分布于东北,黑龙江流域尤为多见。
生物学特性
鱼鳔具有补肾益精、滋养筋脉、止血、散瘀、消肿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肾虚滑精、产后风痉、破伤风、吐血、血崩、创伤出血、痔疮等症状。其性味甘平,归肾肝经,常用于煎汤服用或研末外用。
生长习性
主要取决于其来源的鱼类生活习性。鱼鳔中药材主要来源于石首鱼科、鲟科等鱼类,这些鱼类通常生活在江河、湖泊和水库等水域中。
采收加工
通常,取得鱼鳔后,需要剖开、除去血管及粘膜,洗净后压扁晒干或鲜用。溶化后冷凝成的冻胶称为“鳔胶”。
贮藏养护
低温储存:放入冷藏室或冷冻室中。
形状规格
干燥的鱼鳔多压制成长圆形的薄片,淡黄色,角质状,略有光泽。黄鱼的鳔较小,鲟鱼及蝗鱼的鳔大,并附有垂带2条。质坚韧,不易撕裂,裂断处呈纤维性;入水易膨胀,煮沸则几乎全溶,浓厚的溶液冷却后凝成冻胶,粘性很强。
性味功能
味甘,性平,归肾经。具有养血止血、补肾益精、散瘀消肿等功效。
真伪鉴别
饮片性状:鱼鳔呈小方块状,黄白色或淡黄色,角质样,半透明、质韧。气微腥,味淡,嚼之有粘性。蛤粉炒鱼鳔表面鼓起发泡,中间常空松,黄色。质酥脆,气微香。
种植技术
大黄鱼:
1、养殖条件。可选择池塘养殖,池塘要求靠近水源、并且排灌方便,能每天换水,池塘面积视养殖规模而定,池塘要深2-3米。池水的透明度要在半米以上,水温最好保持在8-28度,溶氧要保持每升5毫升以上,池水偏碱性。
2、放苗。放苗的时间在4月中下旬或5月初,这时的水温适合鱼苗的生长,放苗要注意鱼种规格要求整产一致,利于管理,如果规格相差过大,会引发抢食现象,不利投喂管理。
在大黄鱼幼鱼期间主要以楼足类、糖虾,磷虾等浮游动物为食,而成鱼主要以鱼类或虾蟹类甲壳动物为食。
黄姑鱼
1、池塘条件:黄姑鱼耐低氧能力差,对生态条件要求较高,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注排水方便的池塘,面积2-5亩,池底平32坦、淤泥10cm-20cm、水深1.5-1.8m,池塘进水口用30日筛绢网过滤,以防野杂鱼等敌害生物进入。
2、清塘培水:放养前半个月,排干池水,用生石灰125-150kg/亩加晶体敌百虫1.5kg/亩,或敌杀死1瓶全池泼洒消毒,彻底杀灭病原生物。消毒5-7天后注入新水80cm左右,每亩用发酵好的鸡粪或牛粪、大粪200kq培水,过7-10天,当池中出现大量浮游生物时即可放苗。
3、鱼种放养:一般在6月份放养黄姑鱼夏花鱼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放养规格2-4cm的黄姑鱼夏花,放养数量150000-20000尾/亩。具体放养数量要依据池塘条件,饵料丰欠及个人养殖水平高低而定,下苗一周后,如果每亩再投放20cm左右的鲢鳙鱼苗200尾左右,这样做可以很好的调节水质。鱼种放养时,用3%食盐水浸洗15分钟。
4、饲料投喂:黄姑鱼夏花入池后一周内,主要摄食池中的浮游动物。3-5天后开始驯化,投喂用绞肉机绞碎的新鲜野杂鱼肉糜,拌入10%的鳗鱼、甲鱼或青蛙料等配合饲料混合成面团状投喂。驯化及投喂方法:在池塘一边设4-6个饲料台,每个饲料台规格为1m*1m,用细网布制成,设置在水深50cm处,将人工肉糜放在饲料台上,每天分2次投喂,早上为7:00-8:00时,投喂量占1/3,傍晚18:00-20:00时,投喂量占2/3。
5、日常管理:掌握适宜水深,鱼种刚下池时保持水深70-80cm,以后随着水温提高逐渐加深到1.5-1.8m。控制池水肥度,保持透明度在30-40cm,定期加注新水,一般每10-15天注水1次。调节池塘水质;每半月用生石灰10kg/亩化水泼洒1次,每月定期用杀菌药二氧化氯等进行水体消毒1次。每月喂
1次药饵料,在每千克饲料中加四环素0.6g投喂,每天1次,连喂3天。每池配1.54kW增氧机1台,根据天气和水质情况,合理开机增氧。
发展前景
鱼鳔中含有的生物大分子胶原蛋白质,其主要成分为高级胶原蛋白、黏多糖,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钙、锌、铁、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是人体补充、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且易于吸收和利用。它以水溶液的形式贮存于人体组织中,从而改善组织的营养状况和新陈代谢。富含胶原蛋白质的食物可通过含有胶原蛋白的结合水,去影响某些特定组织的生理机能,从而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起到延缓衰老和抵御癌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