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蛇

2025-01-13 15:47:27 内容管理员 6

别名

碎蛇、银蛇、山黄鳝、地鲜、蝎蛇、片蛇、蛇蜥、金星地鳝、无脚蜥、金蛇。

概述

脆蛇是蜥蜴目蛇蜥科的1种。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江苏、浙江、福建与台湾等省(区)。是四肢退化的蜥蜴,常被误认为蛇。

产地分布

分布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西等地。

形态特征

头体长 180毫米,尾长300毫米左右。体侧自颈部至肛侧有纵沟。背鳞16~18行,中央8~10行具棱,前后鳞棱连成纵棱,与尾背鳞棱相连。腹鳞10行,平滑,尾部腹面的鳞则具棱。头背只额鳞、顶间鳞与单枚的前额鳞较大,前额鳞与吻鳞之间有2枚小鳞。眼小。耳孔亦小。背面棕色或古铜色,两侧略带紫色,腹面浅肉色。雄性背面有一些翡翠色鳞片,缀连成若干短横斑。在疏松肥沃的土壤内穴居。早上和午后出洞活动。以蚯蚓为主要食物,也吃蝼蛄、蟋蟀等小昆虫或蛴螬。5月中旬至6月中旬交配,6~8月在雌蜥于洞中挖成的深3厘米直径9厘米的半圆形穴内产卵3~8枚。卵白色,椭圆形,长约2厘米。孵化期20余天。脆蛇具有自截与再生的能力,尾部可断为数截,自身则趁机溜走,以后又再生出一条短尾。

生态环境

生活于竹林和草丛中,多穴居。

采收加工

春末、夏初捕捉。

制法:放入瓦缸中用酒醉死,或放在锅内用微火烧死,取出将头朝内,尾朝外,盘成圆盘状,以竹签插住,即时微火炕干。

形状规格

干燥的脆蛇多已盘成圈状,直径约6~10厘米。蛇的背面棕黄色或缉褐色,有光泽;鳞片不太明显。具有方格形的网纹,并有黑色横纹:腹面黄白色,带有篾片夹持时遗留下的痕迹,腹侧面各有1条凹沟。头部呈三角形,尾部细尖,或短促。体轻、干脆、气微腥。大者身短粗壮,色泽较深:小者瘦长,尾部尖,背面色泽较淡。以条匀、无碎断、气腥不臭、有光泽者为佳。

性味功能

性味归经:甘、咸,温,入肝、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用于风湿疼痛,头晕目眩,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每次3~5钱,干品研末,开水冲服,亦可泡酒服。外用:熬膏涂。

宜忌:《四川中药志》:"无风湿瘀血凝滞及孕妇忌用。"

化学成分:含蛋白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