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龙
别名
穿地龙、穿龙骨、地龙骨、金刚骨、狗山药、山常山。
概述
穿龙薯蓣 Djoscorea njpponjca Mak.。为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的干燥根茎。穿山龙在历代本草著作中无此药名,《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穿山龙非薯蓣科植物。今考证《图经本草》中所指的成德军萆薢很可能就是这一种,因《名医别录》载"生真定山谷",即今河北正定县;再从薯蓣科植物在我国的分布来看,我国黄河以北,除山药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外,只有穿龙薯蓣D.nipponica Miq.一种。
产地分布
穿山龙的来源来自野生,野生资源分布在河北的大山脉、燕山山脉、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张广才岭、完达山林、秦岭山脉也有分布,以疏林及榛子为主的灌木林中最多,但近十年来,枯竭性采挖,上述山区穿山龙资源已近枯竭,仅东北山林中存有少量穿山龙资源,近年来国内薯蓣皂素厂家大举进军东北山林,遍设收购网点,东北山林的穿山龙资源已危在旦夕。分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在我国适合栽培穿山龙的地区有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
形态特征
为其干燥根茎,呈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为1.5厘米,具多数不规则的分枝。外表土黄色,有多数细纵纹及突起的须根残基,全形略似鹿角。质坚硬,断面淡黄色,粉性,可见多数带细孔的管状束散在。气微,味苦。
生态环境
穿山龙常生于山腰的河谷两侧半阴半阳的山坡灌木丛中种稀疏杂木林内及林缘,而在山脊路旁及乱石覆盖的灌木丛中较少。
生物学特性
穿山龙为多年生缠绕草本。根茎横走,圆柱形,黄褐色。茎左旋,长达5米,近呼无毛。叶具长柄,互生,卵形或宽卵形,长5-12厘米,通常5-7裂,基部心形,顶端裂片有长尖,叶脉9条,基出,支脉网状。花黄绿色,单性,雌雄异株;花序腋生,下垂;雄花序复穗状,雌花序穗状;雄花小,钟形,花被片6,雌蕊6,着生于花被筒上;雌花被6,矩圆形,柱头3裂,叶片再2裂。蒴果倒卵状椭圆形,具3翅。种子具长方形翅。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长习性
喜肥沃、疏松、湿润、腐殖较深厚的黄砾壤土和黑砾壤上,适应性强,耐严寒,耐旱性极强,适宜生长湿度为12℃-25℃。对于土壤要求不严,常分布在海拔100米-1700米,集中在300米-900米间。
生长周期
野生品一般在秋季10月份采挖。家种品1、种子繁殖一般是在当年冬季播种到第4年后的10-11月份采挖。2、根茎繁殖一般是在当年春季3-4月份栽培到3年后的10-11月份采挖。
采收加工
采收加工:
种子繁殖4年采挖,根茎繁殖3年采挖。收获季节在秋季茎叶枯萎后,春季萌发前,将根挖出,去掉外皮须根,切成段后晒干即可。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干燥。
贮藏养护
一般用麻袋或编制袋包装,贮存于通风干燥处,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70%-75%。该品在潮湿的环境中易生霉,贮藏期间应保持环境整洁、干燥,定期检查,发现轻度霉变要及时晾晒或反垛通风。
形状规格
品质优劣 以根茎粗长,土黄色,质坚硬者为好。
性味功能
性味功效:
穿山龙味甘苦、性温。具活血舒筋,消食利水,祛痰截疟等功效。可以治疗风寒湿痹,慢性气管炎,消化不良,劳损扭伤,疟疾,痈肿等症。
化学成份:
根茎主要含薯蓣皂甙(Dioscin)等多种甾体皂甙,水解后可得薯蓣皂甙元(Diosgenin),含量1.5-2.6%。
真伪鉴别
1、穿龙薯蓣 根茎呈类圆柱形,稍弯曲,常有分枝,长10-15cm,直径0.3-1.5cm。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不规则纵沟,并有点状根痕及偏于一侧的突起的茎痕,偶有膜状浅棕色外皮和须根。质坚硬,断面平坦,白色或黄白色,散有淡棕色纤维素小点。气微,味苦涩。
2、柴黄姜 外形与穿龙薯蓣基本相似,唯根茎较粗,最外层较光滑,无脱落性栓皮,与穿龙薯蓣显著有别。
种植技术
穿山龙无性繁殖:穿山龙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以中等肥力的砂壤土最好,土壤酸碱度以弱碱至弱酸性较为宜。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壤土上生长更好。一般深耕30厘米左右。耕翻后整平耙细。 对比较贫瘠的土地,可以通过实用有机肥,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理化性状。有机肥如堆肥、厩肥、草炭等,必须经过充分腐熟后施用,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每亩可施用10-20米3腐熟的有机肥。穿山龙有性繁殖:宜采收8月以前开花所形成的种子作为繁殖材料,此时种子成熟率高。成熟的种子为棕褐色、扁平、椭圆形,具膜翅,种子千粒重9.62g,发芽率40%-50%。发芽温度为20-30℃,有足够湿度(土壤含水量16%-19.6%),约25-28天出苗,如温度低10℃或高于30℃,则种子发芽受到抑制。
试验证明,种子经低湿层积处理(1C-3C处理30天-45天,播种后可使种子发芽提早到9-10天,发芽率可达80%-91%。
种植方法:选地与整地,根茎主要分布于土壤土层,宜先取土壤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种植。每亩施基肥3000-4000千克,深耕30厘米,耙细整平,做宽1.2-1.5米的畦。适合干旱少雨的山区坡地种植,也可以大田种植,积水洼地不可种植。
1、根茎繁殖:春季幼苗萌芽前,将苗根茎挖出,将幼嫩根茎按行株距40x30厘米或45x30厘米,开沟深10厘米深,然后根茎摆放穴内,覆土压实,浇水,15天左右了苗,根茎繁殖不用做畦,深耕30厘米,耙细整平即可。
2、种子繁殖:播种期以冬季播最好,出苗率高,其次为春播4月上旬,床播,将种子均匀的播床面上,覆土1.5-2厘米后稍加镇压,复草、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春播25天左右可出苗。培育一年,翌年春按行株距40厘米x30厘米或50x30厘米移栽。开沟10厘米深。每亩5000-6000株左右。
田间管理:播种苗,待苗高15厘米左右时,间去细弱和过密的幼苗。同时进行松土除草,每年进行2-3次(也可用化学药品进行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此时进行追肥一次,施用农家肥,每亩1000千克。第二年、第三年植株生长加快,每年追肥2次。当小苗长20-30厘米时要用竹竿或树枝搭架,架高1.8-2米,让茎蔓缠绕架上生长,为减少影响光照适当剪去过密和过长的茎蔓。
病害防治:
雨季易发生根腐病,要注意排水防涝。病发后用97%恶菌灵3000倍液灌根。叶枯病发生后,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穿山龙效益分析:穿山龙栽培的适宜密度为每亩5000-6000株。一年苗移栽当年秋可长至鲜重3.5-6两,第二年鲜重可达1-1.5市斤,第三年平均2斤以上。亩产鲜品1万斤以上,干品2500公斤,按4元/公斤算亩效益也在10000元左右。穿山龙以种子繁殖4年,根茎繁殖3年即可采挖。挖出根茎,去掉外皮及须根,切寸段后晒干或烘干。
发展前景
供需情况分析:
1、生产情况:目前穿山龙属于药材品种,家种还处于刚开始实验栽培阶段,现代医药工业对穿山龙的需求量加上当前中药材市场的需求量很大,自90年代以来使得穿山龙的用量巨增,有的产区因其连年大量的采挖出现了野生资源灭绝的现象,使得穿山龙的产区出现了转移的。如河南和山西等地的穿山龙资源出现断档和东北穿山龙在全国各大药材市场和中药制药企业的认可,就代表了穿山龙主产区转移的趋势。
2、影响产量变化的因素:穿山龙属于野生品种,在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各产区也都处于无度的采挖状况。有的产区面积严重萎缩,产量下降。
3、需求情况、主要中成药配方:目前,我国医药工业年需求薯蓣皂甙2500吨,国际年需求7000吨。而我国年产量仅1000吨,国际年产3000吨,其中包括我国年产量,而加工1吨薯蓣皂甙需要地龙骨64吨。因此,我国年需求穿山龙干品195000吨,鲜品达700000吨。如种植须面积500000-700000万亩地。所以穿山龙市场供应缺口很大。
穿山龙目前市场前景非常可观。穿山龙为合成各种类型的避孕药和甾体激素药物的重要原料。其根茎含薯蓣皂甙,由于其结构与甾体激素类药物相近,因此,是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起始原料。世界上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大部分是以薯蓣皂甙为原料,而我国几乎全部是以它为原料。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迅速发展,穿山龙的需求量也大为增长。长期以来,我国穿山龙的原料主要来源于野生,目前穿山龙野生资源与20世纪60-80年代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在加上穿山龙又是治疗腰酸腿疼、筋骨麻木、劳损、疟疾、痈肿恶疮、慢性器官炎等疾病的常用中药材,所以在中药材市场的销售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穿山龙现在是一个用量非常大的品种。历史价格走势分析:由于在90年代以前,医药工业的发展缓慢对穿山龙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在那
个时候穿山龙还只是作为中药配方使用,因此货源相对丰富价格也比较稳定。90年代以后,我国及世界上的医药工业都有了很快的发展,穿山龙的真正价值也被挖掘出来,自此穿山龙的用量就巨增市价也在节节攀升,比如:穿山龙在1990-1994年的价格是在1.6-2.6元之间,到了1995-1999年穿山龙的价格是4-4.5元之间,在到了2000年以后一直到现在的2005年穿山龙市价是在6-7元之间徘徊。
目前市场走势变化: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现在野生资源逐渐减少家种尚未兴起的穿山龙年产量增在递减,价格也在逐渐走俏。
药典标准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和外皮,晒干。
[性状] 根茎呈类圆柱形,稍弯曲,长15~20cm,直径1.0~1.5cm。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不规则纵沟、刺状残根及偏于一侧的突起茎痕。质坚硬,断面平坦,白色或黄白色,散有淡棕色维管束小点。气微,味苦涩。
[鉴别]
(1)本品粉末淡黄色。淀粉粒单粒椭圆形、类三角形、圆锥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17μm,长至33μm,脐点长缝状。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长约至110μm。木化薄壁细胞淡黄色或黄色,呈长椭圆形、长方形或棱形,纹孔较小而稀疏。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7~56μm,纹孔细密,椭圆形。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3mol/L盐酸溶液20ml使溶解,置水浴中加热水解30分钟,放冷,再加入三氯甲烷30ml,加热回流15分钟,滤过,取三氯甲烷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甲醇(1:1)的混合溶液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薯蓣皂苷元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2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千,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10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
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水分不得过12.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5.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65%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0.0%。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55:45)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203nm。理论板数按薯蓣皂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薯蓣皂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3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65%乙醇25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20W,频率4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65%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薯蓣皂苷(C45H72O16)不得少于1.3%。
饮片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
本品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白色或棕黄色,有时可见刺状残根。切面白色或黄白色,有淡棕色的点状维管束。气微。味苦涩。
[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甘、苦,温。归肝、肾、肺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止咳平喘。用于风湿痹病,关节肿胀,疼痛麻木,跌扑损伤,闪腰岔气,咳嗽气喘。
[用法与用量]9~15g;也可制成酒剂用。
[注意]
粉碎加工时,注意防护,以免发生过敏反应。
[贮藏]
置于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