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膏菜

2025-01-10 14:50:57 内容管理员 6

别名

石龙芽草、山胡椒、胡椒草、夏无踪、白花叶、黄金丝、滴水不干、山地皮、捕虫草、食虫草、柔鱼草、苍蝇草、捕草、苍蝇网、珍珠草、露珠草、无风自动草、地下明珠。

概述

本品为茅膏菜科茅膏菜属植物茅膏菜或光萼茅膏菜的全草。《本草拾遗》称:"茅膏菜,草高一尺,生茅中。叶有毛,如油腻粘人手。子作角,中有小子。"《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载:"茅膏莱,有毒部位:叶。中毒症状:叶的水液触及皮肤,引起皮肤烧痛和发炎;家畜误食,引起氢氰酸中毒的症状。

解救方法:皮肤接触中毒,用水或鞣酸液洗涤,后敷硼酸软膏;误食可照氢氰酸中毒解救方法对症治疗。"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福建、广东、云南、江西等地。

形态特征

1、茅膏菜,多年生草本。直立或有时呈攀援状,高9-32cm,有紫红色汁液。鳞茎状球茎紫色,直径约6mm。基生叶密集成近一轮或最上几片着生于节间伸长的茎上;退化基生叶线状钻形,长约2mm;不退化基生叶圆形或扁圆形,花时枯凋;茎生叶互生,盾状,半月形或半圆形,长2-3mm,边缘或叶上面有多数头状腺毛,分泌粘液,形成露珠状。螺状聚伞花序生于枝顶和茎顶;苞片楔形或倒披针形,具花3-22朵;花等5-7,背面疏或密被长腺毛,边缘具长腺毛;花瓣5,楔形,白色、淡红色或红色,长于萼片并具有色纵纹;雄蕊5,长约5mm;雌蕊单一,子房上位,1室,花枝3-5。葫果长2-4mm,2-4室背开裂。种子细小,椭圆形,种皮脉纹加厚成蜂房格状。花、果期6-9月。

2、光萼茅膏菜,本变种与前变种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萼背无毛,稀基部具短腺毛;花白色,花柱2-4,稀5;果片2-4,稀5。

生态环境

茅膏菜生于海拔1200-3650m的山坡潮湿地的松林下、草丛中或溪沟边。光萼茅膏菜生于山坡、溪边草丛、灌丛和疏林下。

生物学特性

喜新鲜和湿润的空气。土壤以泥炭土加切碎的泥炭藓混合配成,但不宜碱性土壤栽培。

生长周期

一年生。

采收加工

5-6月采,鲜用或晒干。

形状规格

全草纤细,长5-25cm。块茎球形,直径3-8mm;表面灰黑色,粗糙,先端可见凹点状茎痕;质轻,断面粉性,黄色至棕黄色,可见排列不规则的维管束小点。茎圆形,直径0.5-lmm,表面棕黑色,具纵棱,多中空。叶片半月形,边缘有多数棕色的丝毛状物;叶柄细长。茎顶常具花或小蒴果。气微,味甘。

性味功能

甘,辛,平,无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祛风止痛,活血,解毒功效。主治跌打损伤,腰肌劳损,胃痛,感冒,咽喉肿痛,痢疾,疟疾,小儿疳积,目翳,瘰疬,湿疹,疥疮症状。化学成分:全草含矶松素(plumbagin)、茅膏醌(droserone)等萘醌类成分。

真伪鉴别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类方形,少数向外突起;外被角质层。皮层较窄,内侧为约3列厚壁细胞环带,壁木化。维管束周木型;导管壁木化,韧皮部压缩状,有单个或成束的纤维,壁厚木化,胞腔内多含棕黑色物。髓周薄壁细胞类圆形或多边形,中央多已中空。

粉末特征:灰褐色。

①淀粉粒甚多,单粒椭圆形或类三角形,少数具点状脐点,直径5-33μm。

②纤维碎片多见,侧壁平滑,端壁平钝,胞腔内含棕黑色物,直径6-20μm,壁木化。

③具缘纹孔导管多见,梯纹、螺纹和环纹导管较少,直径13-37um。

④花瓣表皮碎片可见多数气孔。

⑤花粉粒常数个相聚,表面有刺状突起,萌发孔不明显,直径30-33μm。

⑥腺毛的头部和柄部均为多细胞,棕黄色,直径100-115μm。

理化鉴别:

1、取本品3g,切成小段,加水200ml浸渍过夜,再加热蒸馏,收集黄色蒸馏液约80ml。取蒸馏液二份各2ml,一份加1%硫酸铜溶液1滴,显红色,用稀盐酸酸化后红色消失,再用10%氢氧化钠溶液碱化至Ph12,溶液又转为红色;另一份加1%醋酸镍乙醇液2滴,溶液呈红色。(检查矶松素)

2、薄层色谱取上述蒸馏液约70ml,用乙醚20ml振摇提取,分取乙醚溶液,蒸干,残渣用0.5ml乙醇解作为供试液,以矶松素乙醇液作对照液,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用苯-无水乙醇(8:2)或环乙烷-氯仿-乙醇 (20: 2.5:1)展开,在日光下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斑点,喷5%氢氧化钠溶液后则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出现相同的红色斑点。

应用鉴别:

茅膏菜与仙人掌;二药均有行气活血之功效,但茅膏菜辛甘温,能消食化积,用于治小儿疳积。仙人掌性寒,能清热解毒,而治疱疖痈肿。

种植技术

栽培技术:种子繁殖,于冷室或温床内播种,撒播,不履土。出芽后用泥炭土进行分植,也可用扦插繁殖,用根扦插;切成小段,每段长1寸,平放在泥炭土中,保持温暖湿润,即生根出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