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
别名
金剑草、螳螂草、田刀柄、钊板茶、鲮鲤舌、鳖颈草、金腰带
概述
本品为豆科葫芦茶植物葫芦茶、蔓茎葫芦茶的枝叶。
产地分布
本品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形态特征
1、葫芦茶,落叶小灌木,高1-2m。直立,分枝。枝三棱形,棱上被粗毛,后变秃净。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6-15cm,宽1-4cm,先端急尖,基部浅心形或圆形,上面无毛,背面中脉和侧脉被长毛;叶柄具宽翅,形似葫芦;托叶2枚,披针形,有纵脉。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长15-30cm;苞片小,锥尖状;花萼钟状,长约3mm,下面裂齿线状,有疏长毛;花冠紫红色,蝶形,旗瓣圆形,先端微凹,翼瓣倒卵形,基部有耳,龙骨辦镰刀壮
弯曲,爪与瓣片近等长;雄蕊10(9+1),二体,下部合生;子房密生短柔毛,花柱内弯。荚果条状长圆形,长2-5cm,有英节5-8,秃净或被毛,背线直,腹缝线呈波状。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蔓茎葫芦茶,半灌木。全株伏地,多分枝。茎长达1m,三棱形,棱上疏被短硬毛。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披针形至卵形,长3-10cm,宽I-5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叶柄长0.7-3.2cm,具翅;托叶披针形,有纵脉。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萼筒短,5齿,稍长于萼筒,上面2齿合生,下面3齿呈披针形;花冠蝶形,紫色,长约7mm;雄蕊10,体,下部合生。荚果条状长圆形,长20-28mm,宽约5mm,8-9节,无毛,具明显网状脉,腹背缝被缘毛。花、果期8月。
生态环境
葫芦茶生于海拔500-700m的荒地、低丘陵地草丛中。蔓茎葫芦茶生于向阳山坡疏林下、路边及丘陵地带。
生长周期
一年生。
采收加工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除去粗枝,切段晒干。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志,洗净,润透,切断,干燥。
形状规格
葫芦茶茎枝多折断,基部木质,圆柱形,直径约5mm,表面红棕色至红褐色;上部草质,具三楼,棱上疏被租毛。叶多皱缩卷曲,展平后呈卵状矩圆形至披针形,长6-15cm,宽1-3.5cm;表面红棕色,下面主脉上有毛,革质;叶柄长0.8-3.5cm,具阔翅;托叶有时可见,披针形,淡棕色。有时可见总状花序或扁平荚果,长2-5cm,有4-8个近方形荚节,被毛。气香,味微甘。
性味功能
味苦,涩,性凉。归肺,肝,膀胱经。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消积杀虫功效。主治中暑烦渴,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痛咳血,肾炎,黄疽,泄泻,痢疾,风湿关节痛,小儿疳积,钩虫病,疥疮等症。
化学成分:
叶含鞣质(tannin),二氧化硅、氧化钾。
真伪鉴别
杀茎横切面:呈三角形,表皮细胞1列,皮层为4-5列类图形薄壁细胞,棱角处有3-4列厚角细胞。中柱鞘纤维断续成环。韧皮部狭窄,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或成束。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较大部位:木射线宽1-3列细胞: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径向排列。髓部三角形。本品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品。
叶横切面:上表面中央有尖突的棱脊,叶背中脉向外凸起。中脉维管束5个,下方3个较大,排成弯月形或连成槽状,韧皮部在木质部下方,上方2个较小,韧皮部位于本质部之上。中柱鞘纤维成环。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或波状弯曲,气孔及毛茸均较少。下表皮细胞垂周轴式。腺毛易见,腺头3细胞,直径15-20um,腺柄2细胞。非腺毛百2种,一种为单细胞,长达14um,基部直径30-50um,壁厚,表面有疣状突起;加一种2-3细胞,长60-85um,直径为8um,壁薄,顶端常弯曲呈钩状。
理化鉴别:取本品碎叶10g,用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滤过。滤液加盐酸3滴和锌粉少许,溶液呈粉红色。(检查黄酮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