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别名
中文名:黄芪
拉丁文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别名:
棉芪、黄耆、蜀脂、百本、百药棉、黄参、血参、人衔、箭芪、口芪、黑皮芪、白皮芪、红芪、独芪等。
概述
黄芪是我国著名的常用滋补中药材。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疗效显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var.mongholicus (Bge.)
siao] 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ge.的干燥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黄芪的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证类本草》、《本草备要》等医学专著中均有记载。《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陶弘景曰:"第一出陇西,(今甘肃东南部)洮阳(今甘肃临潭)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今四川黑水) 宕昌(今甘肃岷县之南)者,色白文理粗,新者亦甘而温补。又有蚕陵白水(今四川北部)者;色理胜蜀平者而冷补"。苏敬(恭)曰:"今出原州(今宁夏固原)及华原(今陕西耀县)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宜州(四川茂汶县)宁州(甘肃、陕西的东西边界)者亦佳。"《药物出产辨》载:"正芪产区分三处;一关东,二宁古塔,三卜奎,产东三省,现时山西大同、忻州地区,内蒙古及东北所产者为优。”《山西通志》记载"山西大同所产黄芪,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我国古代黄芪正品的产地有从甘肃、四川向宁夏、山西过度的情况。综合古今本草的产地和形态的考证,并参考《证类本草》中"宪州黄芪"的附图,可以认为古代正品黄芪是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
药性
味功能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肺、脾经。有补气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主治气血虚弱,神倦食少,久泻脱肛,表虚自汗不止,血虚受风,肌肤麻木,痈疽疮毒不溃或溃久不敛及皮肤水肿等证。炙用补气,生用固表,托疮
主要成分:
膜荚黄芪含香豆精,黄酮类化合物、皂甙、微量叶酸、胆碱、甜菜碱及氨基酸等。蒙古黄芪含槲皮素、异鼠李素、鼠李果素等。从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中可分得β-谷甾醇、亚油酸、亚麻酸、并可分得几种结晶成份以及21种氨基酸和D-β-天冬素。
主要药理作用:
黄芪生药或浸膏对实验动物或人体均呈现较显著的利尿作用;黄芪具有降压作用,通过血管直接扩张实现降压;对正常心脏有加强其收缩的作用,尤其对因中毒或疲劳而陷于衰竭的心脏强心作用更加显著;具有提高及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对某些病毒感染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能促进小白鼠对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促进小白鼠对绵羊红血球产生19S抗体的反应;对小白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有促进作用;黄芪多糖能使动物脾脏增大,脾内浆细胞增生,促进抗体合成,对体液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能加强碘化血浆蛋白胶体静脉注入动物体内后血清中廓清速度的作用;对大白鼠肾毒血清性肾炎有预防作用,能延迟尿蛋白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研究表明黄芪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家兔肝损伤,能使血清蛋白
增加,总蛋白降低。小白鼠服9天黄芪可保护肝脏,防止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糖元降低;还对防止和治疗大白鼠溃疡病收到一定的效果,临床上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溃疡有一定的作用。
药典标准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
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多列;栓内层为3~5列厚角细胞。韧皮部射线外侧常弯曲,
有裂隙;纤维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与筛管群交互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导管间有木纤维;射线中有时可见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粉末黄白色。纤维成束或散离,直径8~30μm,壁厚,表面有纵裂纹,初生壁常与次生壁分离,两端常断裂成须状,或较平截。具缘纹孔导管无色或橙黄色,具缘纹孔排列紧密。石细胞少见,圆形、长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较厚。
(2)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各5~
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和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紫外光
(365nm)下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3)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30ml,加热回流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0.3%氢氧化钠溶液15ml使溶解,滤过,滤液用稀盐酸调节pH值至5~6,用乙酸乙酯15ml振摇提取,分取乙酸乙酯液,用铺有适量无水硫酸钠的滤纸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氨蒸气中熏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0.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5.0%(通则2302)。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照铅、镉、砷、汞、铜测定法(通则23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铅不得过5mg/kg;镉不得过1mg/kg;砷不得过2mg/kg;汞不得过0.2mg/kg;
铜不得过20mg/kg。
其他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照农药残留量测定法(通则2341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法一第一法)测定。
五氯硝基苯不得过0.1mg/kg。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7.0%。
特征
形态特征
1、膜荚黄芪多年生草本,高0.5-1.5米,根直而长,圆柱形,稍带木质,长20-50厘米,根头部直径1.5-3厘米,表面淡黄色至深棕色。茎直立,具分枝,被长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有白色长柔毛,无小叶柄。总状花序腋生,较叶稍长,有花10-15朵,小花根短被黑色硬毛,苞片窄生;花萼与浅裂筒状;蝶形花冠淡黄色,长约1.6厘米,旗瓣三角状倒卵形,翼瓣和龙骨瓣均有柄状长爪。
2、蒙古黄芪 与上种相似,主要区别为托叶三角形卵状;小叶片通常为椭圆形,也有卵圆形及长圆状倒卵形的,较上种为小,数目也较多,12-18对;花冠长18-20毫米;子房及荚果光滑无毛,荚果直径11-15毫米。
地方习用品:(1)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多年生草本,主根粗
大,外皮红棕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12对,卵状长圆形圆披针形;托叶长披针形基部连合;总状花序腋生;花萼斜针形;花冠淡黄色,旗瓣窄倒卵形,翼瓣与旗瓣等长,龙骨瓣比旗瓣和翼瓣长,英果。
(2)金翼黄芪(Astragalus chrysopterus Bge.)小叶5-9对,椭圆形至宽椭圆形,先端钝圆;花黄色,3-13朵排列为稀疏的总状花序;萼钟状;旗瓣倒卵形,翼辨的耳与爪几等长,龙骨瓣比旗瓣和翼瓣为长;荚果倒卵形,扁平,下有比荚果长的子房柄,顶端有尖喙;种子1粒。
(3)多花黄芪(Astragalus floridus Benth.)植物全体被黑色或长白色柔毛;茎直立,高达1
米;小叶7-21对,狭长椭圆形,先端急尖或近钝,有一细尖;花黄白色,14-40朵排成一侧的总状花序;旗瓣匙形,翼瓣微弯并具尖耳,龙骨瓣比翼瓣略长;荚果纺锤形,长15毫米,两端急尖,被贴伏的黑色长毛。
(4)梭果黄芪(Astragalus ernestiiComb.)小叶3-7对,通常长圆形;总状花序具花10余朵;
苞片匙形,先端圆凹形,较花梗长2倍;萼钟形,里面的萼齿部分被黑色硬花;花冠黄白色,旗瓣倒卵形,长约12毫米,翼瓣、龙骨瓣和旗瓣一样长;荚果棱状,膨胀,两端渐长,长20-22毫米,密被黑色绒。
生态环境
黄芪多生长在海拔800-1300米之间的山区或半山区的干旱向阳草地或向阳林缘丛间,植被为针阔混交林或山地杂木地。土壤多为山地森林暗棕壤。
生物学特性
黄芪具有喜气候冷凉,耐旱性强和怕涝的特性。
种子特性:黄芪种子的种皮坚实而厚,透性不良,吸水力差,在正常温、湿条件下,约有80%左右的种子不能萌发,影响自然繁殖。
根的特性:1、2年生幼苗的根对水分和养分吸收功能强,随着黄芪的生长发育,吸收功能减弱,贮藏功能增强,主根粗大。黄芪生长周期5-10年,如水分过多,易发生烂根;黄芪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但土壤质地及土层厚薄不同,其根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差异。土壤粘重,根生长缓慢,常畸形;土壤沙性大,根纤维木质化,粉质少;土层薄,根多横生,分枝多,呈鸡爪形,质量差。适宜的土壤,根垂直生长,长达1米以上,称鞭竿芪,产量高,质量好。
生长习性
黄芪具有喜气候冷凉,耐旱性强和怕涝的特性。
产地位置、种植面积、产量
产地分布
黄芪主要分布于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甘肃;新疆、西藏、四川、陕西、宁夏、青海、河南、山东、江苏等亦有分布。
主产于山西浑源、应县、繁峙、代县、广灵、平顺、娄烦、岢岚、平陆、万荣、朔州市平鲁区;黄芪商品中的山西浑源、应县的膜荚黄芪、内蒙古黄芪,以条粗直、粉质好,味清甜,
具浓郁豆香气等优良性状驰名中外。
生长周期
3年生
年需求量:约35000吨。
采收加工
黄芪于播种后2--3年采收,南方引种区多作1年或2年生栽培,于秋季茎叶枯萎后或春季植株萌发前均可采收。甘肃地区种子种下去第一年生苗,第二年移栽,秋季采挖,故多以2年生为主。蒙古地区多以一年生为主。收获时要深挖,避免挖断主根或损伤外皮。根挖出后,除去泥土,趁鲜剪除茎苗及须根,即可进行晾晒或炕烘,至6--7成千时将根理直,捆成把,堆起发热,使其自然糖化,晒至变软时以手搓揉,边晒边搓,然后摊开晒至全干或炕至全干。
晾晒时避免强光曝晒而发红,晒时放在通风的地方,其上可平铺一层白纸,晒至全干或炕干即成。亦有不经过堆积发热直接曝晒干燥而成。
贮藏养护
黄芪一般用麻袋片内加支撑物扎捆包装,每件50公斤左右,少见纸箱盛放。贮存于干燥通风处,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60-75%。商品安全水分10-13%。
本品吸潮易生霉、虫蛀。染霉品两端及折断面显白色、绿色霉斑,有时表面也见霉迹。危害的仓虫有茸天牛、印度谷螟、咖啡豆象、裸蛛甲等。
储藏期间,定期检查,发现轻度霉变、虫蛀,及时摊散、晾晒。有条件的地方可用密封抽氧充氮,进行气调养护。